title

基督徒文摘

前一篇     後一篇     修改     回"公佈欄"

標題 / 一個頭腦比較清楚的教宗-巴斯卡二世        編號 /  37
發佈者 /  康來昌       發佈時間 /  Wed Aug 24 02:12:17 2016
文字PDF / 1       講道MP3 / 

一個頭腦比較清楚的教宗




  教宗巴斯卡二世(Paschal II,1099-1118)不出名,沒什麼成就,歷史學者多認為他是失敗者。可是他有過一個非常清楚的見解,是許多人缺少的。

  先說中世紀的「任命之爭」(Investiture Controversy),此爭是爭神職人員由誰任命?用現今的話說,信友堂牧師是行政院內政部派的,還是會友或長執或教會本身產生的?恐怕大家立刻回應:那有這麼荒唐的問題?牧師當然由教會產生,干內政部什麼事?是的,那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牧師沒有權力和勢力,請內政部來管、它還不想管。如果今天教會擁有台灣大部分的土地、掌控社會和文化許多資源,(慈濟、星雲都還沒這力量),那教會領袖(中世紀是主教)如何產生,就必定是政府非常關心、甚至想主導的事了。

  西羅馬帝國第五世紀亡,而敗象早生。羅馬城和西羅馬帝國的教務庶務,包括國防、民生,都在群龍無首、兵馬倥傯下,落在羅馬主教身上。後來羅馬主教成了眾主教之首,而各地主教越來越成為‘世界的鹽和光’,理論上是羅馬教廷任命眾主教,但實際上世俗權威伸手介入。由於大批財富和土地與主教或修道院院長之位緊密相連,故販賣教會職位成了世俗領袖的一個重要的收入來源。又因為主教有知識和管理能力,他們常是世俗政府的一部分。最後,皇帝勢力大時會任命教宗;教宗權大時,會任命皇帝。這裡面骯髒事不少,也有一些合理的原因,又有現實發展的必然結果。但總的說,祭司還是宜以聖殿工作為主,不要常出入宮廷。

  德王亨利五世與教宗巴斯卡二世在長期衝突後,於1111年達成暫時的和解。根據協議,教會放棄自查理曼時代所擁有帝國和義大利王國的財產,和一系列特權;國王則放棄主教任命權。

  歷史學家湯恩比指出,如果教會走這條路,教會會成為有巨大力量的屬靈帝國。(布萊恩·蒂爾尼,西歐中世紀史,Brian Tierney, Western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, 300-1475,北大出版社,2011,222頁)。

  湯恩比的看法是正確的,可惜掌握過世俗權力的教會不願意走這條路。多數主教要力挽狂潮,協議很快被廢棄。挽得了嗎?隨著不可逆轉的世俗化,羅馬教廷在以後的幾世紀直到今天,不能不逐漸退出世俗權力的舞台。這是福、不是禍。失去本來就不該有世俗的權力,如果能換得本來該渴慕的屬靈兵器:傳道、禱告、背十架,是最正確的道路。

  渴望踏入世俗權力舞台的華人教會,最好能從歷史中學功課。手無寸鐵的教宗若望保祿二世,憑著個人的宗教信仰,造成了蘇東劇變。有意栽花、花不開,無心插柳、柳成蔭啊!

‘貧窮而自由的教會,勝過富有而為奴的教會。’巴斯卡二世。

 
文字PDF / 1       講道MP3 / 
發佈者來自/100.33.71.248

前一篇     後一篇     修改     回"公佈欄"


回"首頁"